兴证全球基金遭遇"后董承非时代"阵痛:明星基金经理出走最好股票配资,谁能为基民扛起收益大旗?
"老张,你的兴全趋势又跌了!"听到同事的提醒,老张赶紧打开手机查看基金账户——这已经是本周第三次收到亏损提醒。三年前,他听理财经理推荐买入这只"明星产品",没想到如今本金已亏损近30%。更让他郁闷的是,即便基金持续亏损,管理费却一分不少地扣着。"这钱亏得真冤!"老张忍不住抱怨。
老张的遭遇并非个例。随着兴业证券2024年年报披露,旗下兴证全球基金的经营困境浮出水面。这家曾凭借董承非等明星基金经理叱咤资本市场的公募巨头,如今正面临严峻考验:核心人才流失、产品业绩滑坡、规模持续缩水......
一、三年营收腰斩背后:基民的血汗钱去哪了?
翻开兴证全球的财务报表,一组数字格外刺眼:2024年公司营收32.79亿元,较2021年巅峰时期的65.68亿元直接"腰斩";净利润更是从22.35亿元缩水至14.13亿元,降幅高达37%。
"这个下滑幅度远超行业平均水平。"某券商金融分析师王磊指出,"同期头部公募如易方达的营收仅下滑16%,这说明兴证全球的问题不仅是行业周期所致。"
细究数据会发现两个关键症结:
1.收费更高的权益类产品规模暴跌:2021年公司主动权益基金规模达2187亿元,到2024年仅剩1241亿元,近千亿资金"大撤退"。
2.业绩惨淡却照收管理费:以招牌产品"兴全趋势投资混合"为例,近三年亏损近百亿元,却仍收取8亿元管理费。这种"旱涝保收"的模式,让不少基民直呼"不公平"。
二、重仓股"连环雷":同一批股票为何被不同基金经理抱团持有?
更令人费解的是,兴证全球旗下多只明星产品持仓高度雷同。截至2025年一季度,规模合计594亿元的四大主力基金——兴全新视野、兴全商业模式、兴全合润、兴全趋势,前十大重仓股竟有七只完全相同,立讯精密更是被三只基金同时列为头号重仓。
"这不像分散投资,倒像是集中押注。"资深基民李女士翻看着基金季报苦笑,"去年消费电子板块大跌,这些基金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全倒了。"
数据显示,由谢治宇管理的兴全合润近三年收益-6.99%,董理接手的兴全趋势更是暴跌23.98%,两者长期跑输同类平均和沪深300指数。讽刺的是,这两只产品三年间合计收取管理费超10亿元。
三、董承非出走后留下的"权力真空":谁来接过投资大旗?
所有问题的矛头,都指向2022年那个震动基金圈的人事变动——明星基金经理董承非离职。这位在兴证全球效力19年的老将,曾创造年化20%的惊人回报,其管理的兴全趋势规模一度突破600亿元。
"董承非就像基金界的C罗,他走后球队立刻不会踢球了。"某私募基金经理这样比喻。事实确实残酷:
董承非管理期间,兴全趋势年化收益近20%;交接给谢治宇、董理后,该产品连续三年亏损超20%。
其奔私后管理的私募产品反而取得30%正收益,与老东家形成鲜明对比。
眼下兴证全球陷入恶性循环:业绩差→规模缩水→收入下滑→更难留住人才。据内部人士透露,公司投研团队近年流失率明显上升,"有些研究员刚培养出来就被私募挖走"。
四、行业变革下的生死局:基金公司还能"躺赚"管理费吗?
2023年证监会启动的公募费率改革,给所有基金公司敲响警钟。新规要求权益类基金管理费从1.5%降至1.2%,并明确表示要推动管理费与业绩挂钩。
"未来很可能出现‘赚钱才收管理费’的模式。"上海某律所金融合规负责人分析称,"这对长期业绩不佳的基金公司将是致命打击。"
面对困局,兴证全球并非没有动作。据悉公司正在加大量化投研投入,并尝试与券商合作定制产品。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,如果不能培养出新一代"扛旗者",仅靠技术修补难以扭转颓势。
"买基金就是买基金经理。"老张的理财经理最近又开始推荐新产品,但这次他决定先观望,"等他们找到下一个董承非再说吧。"
(应受访者要求最好股票配资,文中老张、李女士为化名)
至尊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